企劃書.人生任務.上課日期及講義

「菩提道次第廣論」講義

By 白光

2015.8.15

 

宗喀巴上師(是文殊菩薩的分靈)的生平(1357~1419),青海西寧人,格魯派(黃教)的開山始祖,44歲時以阿底峽尊者的「菩提道燈論」為藍本完成本書(其實是由弟子們的筆記匯整而成),屬顯教,強調先顯後密,顯密並重。

 

依眾生願力,將行者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(下兩道是上士道的前行),須循序漸進,不可躐等。

如果說中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,為何不直接建立上士道?還要另立兩道?

目的:

1、摧伏增上我慢。

2、廣利不同根器眾生。

 

藏傳佛教最重視上師,上師是一切成就的基礎,所以要禮敬上師。

 

經律論三藏是總攝一切佛法的「教聖教」。

戒定慧三學是總攝一切佛法的「證聖教」。

 

有「寶貴人身」才有機會修習正法。

 

一切教授的源頭(修道的根本):親近善知識。

 

修行:

1、平時:密護根門、正知而行、飲食知量。

2、睡眠:光明想、正念想、正知想(睡著時也能立刻覺察,斷除煩惱)

 

 

壹、下士道

脫離三惡道,往生人天善道,剛進入初地菩薩。

 

1、死亡無常:

(1)一定會死:

會死,所以很多東西要放下。

不一定有時間修,不一定會遇到適合的法門。

不一定會遇到適合的老師。

(2)不知何時會死?不用計畫太多未來。

(3)甚麼都帶不走,只有業隨身,所以要習修。

 

2、三惡趣苦(地獄道、惡鬼道、畜牲道)

死亡後去哪?去該去的地方。

今生無法久住,來生何去何從?只有隨業力漂泊,無法自主。

 

3、皈依三寶(佛、法、僧):進入聖教最殊聖的方便。

 

4、深信業果:懂得分辨善業及惡業,才能斷惡修善。

不造不遇。

已造不壞。

受報時間:任何可能性都有。

善解空性:知道緣起性空的道理,了解業果無自性但卻有作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貳、中士道

自己脫離三有輪迴,二地菩薩~四地菩薩。

 

1、苦諦:

(1)生苦:

由出生伴隨的痛苦。

活著時,煩惱俱生。

(2)老苦

姿色衰退

氣力衰退

五根衰退

受用衰退

壽量衰退

(3)病苦

身體變壞的痛苦

生病本身的痛苦

不能受用悅意境的痛苦

被迫受用非悅意境的痛苦

速離命根的痛苦

 

 

2、集諦:

「集」有招集、集聚之義。集是苦的因,能招感、集起生死苦果,如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,故名「集諦」。

 

今生的苦報,是由於過去所種的集因,集合過去的善業、惡業,而有今生的善報、惡報。若想遠離三苦、八苦等種種苦報,就要了解苦從何來?苦從「集」而來,集就是苦的因,所以必須從因上努力去斷集,才能脫離種種苦果。

自心所生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諸煩惱,能驅使眾生造作種種惡業,招集無量的苦果。

 

思惟集諦:輪迴的形成要靠煩惱共同作用,以煩惱為主。業種子沒有煩惱的幫助,無法長出苦芽。煩惱是輪迴的根本。

我執→分別心→煩惱→惡業

 

煩惱:五毒心

(1)貪:對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塵,或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境界,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。

(2)嗔: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,產生惱怒、厭惡嗔恨等心念。

(3)癡: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。

(4)慢:指目空一切,眼中無人,貢高我慢,驕傲自滿,自以為是,輕慢別人等心態。

(5)疑:對於一切人、一切事都不信任,心懷疑慮,妄生猜忌,是非紛起,因此生諸煩惱,造作惡業。

 

3、十二因緣: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,了解生死輪迴的運作;觀察十二因緣的還滅,斬斷生死輪迴的根本。

 

(1)無明:煩惱,明的相反詞,一切苦的根源。

(2)行:造業。

(3)識:六識,眼耳鼻舌身意。

(4)名色:五蘊。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是名,屬於非色;色蘊是色。

(5)六處: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。六根可以受用六塵。

(6)觸:由六根、六塵、六識會遇和合假名為觸。

(7)受:由觸執取三種境界產生的樂受與苦受。

(8)愛:不想失去樂受的不離愛,想避免苦受的乖離愛。

(9)取:執著。

(10)有:果報。後有:未來之果報。

(11)生:

(12)老死:

 

從三惑(無明、愛、取)引發二業(行、有),從二業產生七苦(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生、老死),周而復始。

 

4、解脫正道:輪迴是一切損害的根本,要斷除根本,不能光靠出離心,必須斷除業與煩惱。

(1)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

(2)以三學滅除輪迴

要以戒定慧三學證得無餘涅槃,到達無老死、無老死盡,遠離外道地水火風日月的境界。先依戒學善住根本,再依定學心樂寂靜,後依慧學遠離惡見,這樣才能與聖見相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参、上士道

發願利益眾生解脫,修正大菩提果,五地菩薩~十地菩薩。

 

進入大乘,是產生一切自他利樂的本源,是消除一切煩惱衰損的妙藥,是智者前往菩提果位的要道,不管眼見、耳聞、心念、身觸,都能長養眾生利樂,雖一味實踐利他,卻能圓滿自利無虞匱乏,具足所有善巧方便。

 

1、發菩提心:進入大乘的條件,就是以發菩提心來安立,退出大乘的條件,也是以退失菩提心來判定。

什麼叫菩提心?「菩提」,是梵語,翻譯過來就叫「覺道」,菩提心就是一種明白的心,就是反迷歸覺的一種心,就是捨邪歸正的一種心,就是明辨是非的一種心,也就是不顛倒的心,就是一個直心。直心裏邊沒有一切的委曲相,沒有彎彎曲曲的這一些個行為。菩提心也就是個利人的心,自覺覺他的心,自利利他的心,這都叫菩提心。

2、受持發心儀軌

(1)未得令得:

找到具有德相的上師

身相圓滿、有意願

進行儀軌

(2)已得守護

 

3、菩薩學處:總括來說就是六度四攝。菩薩只有兩件事要做,一是調伏自相續,成熟自己的成佛資糧,二是調伏眾生,成熟其他有情相續。六度四攝就是成辦這二件事的總結。

 

無住大涅槃是大乘人要成辦的事業,之所以不住生死,是因為證得真實意的空性智慧,依照勝義道次第及甚深道,由智慧分成就智慧資糧。之所以不住寂滅,是因為證得盡所有性世間智慧,依照世俗道次第及廣大道,由方便分成就福德資糧。

 

4、布施波羅蜜多:完全斷除執著的心,誠心誠意將自己擁有的身體、受用、財物,甚至連捨施的善果統統布施出去,使捨心達到究竟。最重要的是發心

(1)財布施

(2)法布施

(3)無畏布施

 

5、持戒波羅蜜多:斷除傷害或殺害有情的行為,並從根本斷除這種損傷眾生的念頭,稱為持戒;修持傷損眾生的能斷心,慢慢達到圓滿境界,稱為持戒波羅蜜多。

守戒的好處:戒是一切功德的依處,就像有情世間依賴大地才能安住。

 

不守戒的壞處:受戒後不好好守護,會導致嚴重後果。

犯戒有四種原因:

(1)無知:對治無知,要多聽聞了解戒律學處。

(2)放逸:對治放逸,要以正念正知覺察。

(3)不敬:對治不敬,要恭敬佛,重視佛制訂的律儀。

(4)煩惱:對治煩惱,先找出甚麼煩惱,再以特定的對治品對治。

萬一破戒,要依照還出儀軌,回復戒律清淨,好好悔除。

 

6、忍辱波羅蜜多:調伏自心,滅除瞋罣忿恨。不可能盡除所有外敵,只有向內調伏自心,當心中不再懷有願懟,就沒有外在怨敵,不必費盡心思抵擋外來傷害。

 

7、精進波羅蜜多:具有勇猛強悍的決心,專注在善品功德。

 

8、靜慮波羅蜜多(止、奢摩他):心安住在善所緣境,保持不散亂,維持專一的境界。

 

9、般若波羅蜜多(觀、昆缽舍那):即智慧波羅蜜多,是六度波羅蜜多的根本,一切善法的淵源,獲得人天果報及究竟解脫的根本。智慧是善於辨別所觀察的道理,包括世間智慧及出世間智慧。

 

(1)布施度:菩薩現證無我空性的智慧,布施頭目手足,就像從藥樹取藥,完全沒有我慢及怯弱。

(2)持戒度:由於智慧,菩薩才能觀見輪迴涅槃所有衰損,為利益眾生而守護尸羅,保持戒律清淨。

(3)忍辱度:由於智慧,菩薩才能通達忍辱的功德與瞋罣的過失,調伏內心,不受眾生的邪行及眾苦的侵擾。

(4)精進度:由於智慧,菩薩才能善知應該精進的事情,積極修習學處,快速進道。

(5)靜慮度:由於智慧,菩薩才能依止正理,安住在以空性為所緣的真實靜慮,獲得最殊勝喜樂。

 

修習智慧及能生智慧的因,都要靠多聞

 

六度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菩薩眾的共道,是一切善法的大海,是統設修行的無上綱領。六波羅蜜多能聚集無量福德與智慧資糧,出生無上正等菩提的殊勝果實,其他果實都無法相提並論。

 

10、四攝法:三世一切菩薩利益眾生的方便。

(1)布施

(2)愛語:對所要教化的眾生,開示六度道理。

(3)利行:勸導所教化的眾生,依照教法如實修習。

(4)同事:教導他人修習,自己也跟著一起修。

 

11、奢摩他:思惟善法,在安靜的地方獨處,把心專住在善所緣,思惟聽聞到的義理,直到獲得身心輕安為止,由此產生的禪定。一、自在所緣,二、身心輕安,才算是成就奢摩他(三摩地)

 

12、昆缽舍那獲得寂止後,以智慧觀察真實無我的道理,引發明顯的智慧光明,才能現證空性,證得涅槃寂靜,成就昆缽舍那。